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乡村教育长期面临诸多困境。为了更深入地探寻乡村教育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素质的成因,《当前乡村教育现状与学生素质形成原因调查》这一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调研课题应运而生,我院化爱前行实践队从1月17日起在各自家乡所在地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实践。
“这群小朋友和我当时这么大的时候差别很大,很多问题都是我们来之前没有预料到的”,这是参加完暑期支教活动后很多支教学生的真实反映。在支教课堂上,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教学资源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与家长的交流中,也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在乡村教育中的缺失以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本调研就以此为背景和切入口。
本次调研以乡镇及以下级别的小学、初中为研究对象,实践队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统计数据等,为调研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参考,从而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问卷。问卷内容涵盖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乡村学生学业成绩、品德行为、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素质方面的评价,以及对乡村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的看法和相关改进建议。面向学生的监护人、学生的哥哥姐姐、中小学教师、支教学生等群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通过回访母校等方式,深入课堂,观察教学过程并记录教学细节。经过全体实践队员的共同努力,共收集到5184份有效问卷和163份访谈记录。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乡村学校学生素质整体良好,他们乐观向上,充满朝气,具备这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特征;但因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分化和差距。具体来看,学业成绩呈分化态势,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乡村学生成绩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科表现各有优劣,认为学生英语学科相对薄弱的占比最高,达63.04%,这与乡村地区英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英语学习环境不佳等因素有关;品德表现总体良好但仍有提升空间,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生基本具备并能够践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实践能力有待增强,超过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生能熟练完成或基本能应对常见实践任务;心理健康问题需关注,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变化、社交困惑等现实问题,而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稀缺,调查中仅14.8%的受访者认为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没有心理异常;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仅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学生身体素质很好,能够经常参加体育;校园关系总体和谐但存在部分问题,大部分学生与同学、老师相处较为和谐,但存在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处理不当、师生沟通不畅等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素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因素影响显著,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学生在情感支持、学习监督等方面相对缺失,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成绩;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存在不足,无法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学校因素制约发展,师资的缺乏、学校硬件条件差是困扰乡村学校的共性问题;过度侧重主科教学,忽视了学生在艺术、体育、科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多数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也未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程度。三是社会因素利弊共存,短视频、手机游戏等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较大,网络“烂梗”、低俗内容成为很多学生的口头语;乡村地区文化传统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在现代社会冲击下其作用有所减弱;传统的重视读书、邻里互助等文化观念在部分乡村地区逐渐淡化,导致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缺乏环境氛围的塑造。
针对这些问题,受访者和实践队成员也给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融入乡村特色内容;二是提升教师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稳定教师队伍;三是加强家校协同,提升家长教育观念,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四是丰富学生活动,增设艺术、体育、科技等特色课程,积极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五是合理引导新媒体使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短视频、手机游戏等新媒体,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们对乡村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表示,将把调研中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详细报告,为改善乡村教育现状建言献策。同时,未来也会持续关注乡村教育,通过假期支教、线上辅导等方式,为乡村孩子的成长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