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四大发明到如今“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底,辉煌成就背后是科学家们求真务实、创新创造、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撑。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培养中学生的科学家精神,是为科技创新储备人才的关键之举,也是提升民族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追梦实践队踏上探索之旅,深入中学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力求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育现状。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他们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认同与践行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在现实教育环境中,中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基于此,我院追梦实践队旨在深入了解中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水平、践行情况以及当前培育模式的实际效果,挖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好地引导中学生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追梦实践队的23位同学利用寒假时间齐心协力,怀揣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共同合作,通过问卷收集和线下访谈的形式,各个成员如期对家乡的初高中学生进行了采访和调查、收集数据。共收集到有效问卷5460份,涵盖初一至高三各个年级,其中男生占比 50.29%,女生占比49.71%,确保了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中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实践队有针对性的面向学生和中学教师进行了访谈,形成了150余份访谈记录。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科学家精神有一定认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知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在对科学家精神包含品质的认知上,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等品质被多数学生认可,体现出中学生对科学家精神核心内涵有较为正确的理解。不过,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的选择比例相对较低,反映出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引导还有提升空间。在学习科学家精神的态度上,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学校宣传、新闻报刊、校园活动是学生了解科学家精神的主要渠道,专业讲座、亲友分享的影响力相对较弱,还有17.2%的学生从未了解过。这显示出学校和媒体在传播科学家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宣传途径仍需进一步拓宽。
在践行科学家精神方面,通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新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和尝试新方法解决问题和当遇到与现有理论矛盾的证据等具体情形的选择倾向调查来看,中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愿和行动,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但创新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求实精神的培养还需加强。
实践队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对中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学校教育来看,多数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或讲座,但常态化、系统性建设有待完善;教师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偏好实践活动,现行教学方法需多样化。学生希望学校在实践活动、教学内容与方法、校园文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培育。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科学活动对学生有吸引力,但参与度需提高。学生期望社会提供更多资源、开放场馆、宣传事迹、举办活动,以营造良好科学氛围。
综合调查访谈意见,实践队建议从以下有效途径改善和推动中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一是学校应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二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厚植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协同精神。三是强化实践锻炼,学校应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科技竞赛、科普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四是各方要形成育人合力,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意识,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应提供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完成这次社会调研之后,实践队队员对此纷纷表示收获颇多,不仅让大家对科学家精神有了全新深刻的认识,还体会到参与社会调研带来的乐趣,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