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水处理作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寒假期间,我院向净出发实践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聚焦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开展了一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调查与知识宣传活动,为环保事业添砖加瓦,致力于让绿色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实践队深入各自家乡,从水源、处理方式、宣传情况等方面展开调查,开展了30余次实地调研。通过对多家污水处理厂的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队员们发现,在本地污水处理领域,传统活性污泥法凭借其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和人们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更高要求,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和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等新型工艺也在逐步推广应用。不过,调查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小型污水处理厂由于资金有限,设备老化严重,一些关键设备运行时间长达十余年,故障频发,导致处理效率低下,难以达到最新的环保排放标准。而且,技术更新缓慢也制约着这些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发展,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面临重重困难。
在调研访谈中,实践队发现普通民众对污水处理并不重视,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十分欠缺。对此,实践队主动学习与污水处理相关的知识,团队成员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县乡镇居民展开宣传教育,并制作了小型科普游戏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污水处理方式、实践污水处理方式。课后,有群众表示:“自己以前一直觉得污水处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听志愿者们这么一说,我才知道,污水处理是大家的事情。从今天起,我们也要做好自己的污水处理,为保护绿水青山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时在宣传过程中,实践队员也表示:“这一趟调研,让我对课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关乎环境和民生的关键技术。”
针对调研结果,实践队认为,在未来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将继续朝着高效、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要搭建污水处理厂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参与科研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小型污水处理厂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监管,确保污水处理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普及的力度,在中小学课程中增设环保知识模块,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社区定期组织环保培训讲座,邀请专家为居民讲解环保知识。
通过本次调研与宣传活动,实践队成员收获颇丰,不仅深度掌握了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也为后续环保实践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