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展 | 青衿致远实践队:乡镇中小学学生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与教学策略优化

发布者:化学化工学院发布时间:2025-08-01浏览次数:32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其普及与规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在乡村教育中的推广情况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为更深入地探寻当前乡镇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与使用中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方向,《乡镇中小学学生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与教学策略优化实践》这一暑假社会实践调研课题应运而生。本次调研覆盖了不同学段、民族和性别的学生,为优化普通话教学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乡村教育在资源分配、师资力量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普通话作为教学和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其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乡镇中小学学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学习需求及面临的障碍。我院青衿致远实践队的队员们从7月8日起在各自家乡所在地开展为期半个多月的调研实践,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及访谈形式,收集了来自乡镇中小学的2682份有效答卷和84份访谈记录,内容涵盖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使用场景、学习资源需求以及对普通话教学的评价等多个维度。



调查结果显示,普通话在学校和工作场合的使用率超过80%,成为学生的主要交流语言。然而,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中,方言的使用频率仍然较高。例如,24.05%的受访者表示,由于周围同学和朋友多说方言,他们在使用普通话时感到不自在。这表明,尽管普通话在正式场合占据主导地位,但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依然深远。绝大多数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有清晰认识。65.32%的受访者“非常赞同”学好普通话,33.3%“一般赞同”,仅有1.38%表示不赞同。此外,57.97%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言”,其普及性对未来的升学和就业至关重要。调查中,50.89%的学生接受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其中42.49%的学生达到二级甲等水平。超过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非常标准流利”或“比较标准流利”,显示出学生对自身语言能力的信心。

尽管普通话的普及率较高,但调研也揭示了当前乡镇中小学普通话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实践机会,44.44%的受访者指出,学校普通话课程最需要改进的是“缺乏实践机会”。许多学生表示,课堂上学到的普通话知识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尤其是在方言环境中,普通话的使用频率较低。二是课程设置不足,47.65%的学校未开设专门的普通话课程,部分学校即使有相关课程,也因师资力量不足或教学形式单一而效果有限。58.17%的学生认为“学校普通话教学力度不足”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三是发音问题普遍,41.24%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普通话发音中存在“平翘舌不分”的问题。此外,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有待提升,47.3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老师用普通话讲课的原因是“普通话不好听”。在开放式问题中,学生们表达了对普通话学习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包括视频教学、网络课程和线下实践活动。57.05%的学生支持“增加专门的普通话训练课或有趣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情景对话等。部分学生提出需要一对一的发音纠正和口语表达指导,尤其是针对平翘舌音等常见问题的专项训练。

基于调研结果,我院青衿致远实践队的队员们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乡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是加强课程建设。学校应开设专门的普通话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如组织普通话演讲、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普通话。二是提升师资水平。定期对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确保其发音标准、表达流畅。同时,引入外部资源,如邀请专业语言教师或志愿者到校辅导。三是家校协同营造语言环境。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形式,倡导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普通话,减少方言对学生的干扰。四是利用科技赋能学习。开发或引入普通话学习APP,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工具和实时反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位受访教师说:“普通话不仅是教学语言,更是改变乡村孩子命运的起点。”一位受访学生说:“学好普通话,不仅能帮助我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能让我在未来与更多人交流。”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普通话教育的深远意义。乡村教育的振兴,或许正可以从一句标准的普通话开始。(通讯员 张雨欣)


© CopyRight 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黄石市磁湖路11号 电话:0714-6515602 邮编:4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