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学院青苗语润实践队的12队员怀揣着对语言传播与民族交流的热忱,踏上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的征程。他们在湖北恩施、云南文山、广西柳州、西藏山南、新疆阿克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聚焦“国家通用语言认同与使用现状”展开调研,试图揭开在多元文化交织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在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的真实面貌,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少数民族聚居区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的重要阵地,其语言使用现状与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对走出家乡、融入更广阔社会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通用语言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愈发凸显。然而,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存在差异,国家通用语言在这些地区的推广效果、群众认同度以及实际使用场景等方面仍有待深入探究。基于此,青苗语润实践队于7月7日至28日开展了为期21天的调研实践。实践队由学院辅导员龙琴担任指导教师,成员涵盖学院不同年级、专业学生。
为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队员们前期查阅了大量关于语言推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及典型案例,为后期实地调研做好准备。调研问卷内容涉及对国家通用语言的了解程度、使用频率、认同态度、学习需求以及在不同场景的使用情况等多个维度。调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藏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等10余个民族的群众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628份,样本覆盖汉族(65.99%)、藏族(8.24%)、土家族(9.87%)、苗族(5.82%)等多个民族,涵盖不同年龄层、不同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占61.88%,小学及以下占3.83%)及多元职业(学生占63.92%,农牧民占6.04%,服务业从业者等合计占比约30%)。同时,实践队还对56名少数民族群众、18名基层干部及23名教师进行了线上线下访谈,形成了97份访谈记录,与问卷调查数据相互印证,丰富了调研内容。
调研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及乡村地区普通话普及基础扎实。94.68%的受访者表示会说普通话,其中53.39%能如同母语般流利使用,27.18%能流利交流,14.42%能进行简单交流。从“最先会说的语言”来看,52.95%为普通话,33.82%为汉语方言,12.9%为民族语言,这表明普通话在新一代群体中已成为重要的“第一语言”。但普通话使用呈现显著的场景分化特征:在学校/教育场所(82.61%)、政府/公共服务机构(73.51%)、医疗卫生机构(79.13%)等公共场景中,普通话是主要交流语言;而在家庭内部(32.66%)、与邻居交往(36.47%)等私人场景中,汉语方言(44.18%)和民族语言(19.96%)仍占主导。这种“公共领域普通话、私人领域方言/民族语言”的二元格局,反映了语言使用的功能性选择。
少数民族群众对普通话的学习意愿强烈。51.68%的受访者“十分想学”,36.49%“有机会的话可以学”,两者合计达88.17%。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务实特征:70.6%因“学习需要”,67.57%为“日常生活交往”,65.21%出于“工作需要”,可见普通话已被广泛视为提升个人发展能力、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从期望达到的水平来看,54.54%希望“能流利准确地使用”,29.96%希望“能熟练地使用”,仅3.12%“没什么要求”,反映出群众对语言能力的高期待。而学习渠道方面,51.78%的受访者通过“上学时在学校学会”,37.14%“家里人都说,从小就会”,8.29%通过“电视、网络等自己学会”,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成为普通话习得的主要途径。
近五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与乡村地区普通话使用呈增长趋势:49.5%的受访者认为“显著增加”,37.62%认为“略有增加”,两者合计达87.12%,表明推普工作已见实效。从促进因素看,教育培训活动(56.31%)、乡村旅游(53.94%)、农村电商发展(51.6%)是推动普通话使用的三大主要动力,印证了“产业发展带动语言推广”的良性互动。 但推普工作仍面临多重挑战:58.3%的受访者认为“缺乏使用环境”,57.25%指出“对普通话重要性认识不足”,53.94%反映“缺乏学习资源/机会”。此外,44.27%担心“影响民族文化传承”,34.43%认为存在“年龄/学习能力限制”,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推普工作的阻力。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受访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推广形式上,群众期待结合民族文化特色,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创新载体开展学习;在资源供给上,呼吁增加基层学习渠道,解决偏远地区资源匮乏问题;在机制建设上,基层干部建议将推普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形成长效推进机制。同时,数字技术的潜力有待挖掘。在使用数字设备和互联网时,78.84%的受访者使用“普通话(汉语拼音输入)”,63.14%认为数字技术使“普通话使用频率增加”,而66.55%认可数字技术能“记录和保存濒危语言”“创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表明技术可成为推普与保护民族语言的双重助力。
此次调研较为全面呈现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通用语言认同与使用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推普策略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青苗语润实践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数据反映现实,不仅深化了对民族地区语言使用现状的认知,更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智慧,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