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起,湖北师范大学星“核”追梦宣讲团深入黄石城区、浠水、阳新等地的10个社区和8所中小学,开展了36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累计覆盖听众1800余人次。他们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故事、科学的讲解和互动体验,向中小学生普及核能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科技报国的热情。
作为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的一员(全国共1500支服务团队入选,该项目由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核工业集团联合举办),这支由该校化学化工学院10名学生党员和6名共青团员组成的团队,在宣讲活动开始前进行了多次集中培训与集体备课。“宣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让精神穿透时空、直抵心灵。”在宣讲团的第一次集中培训会上,指导老师郭先哲提出明确要求。团队成员集体观看了电视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先辈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中汲取力量。在一次次讨论与交流中,成员们不断完善宣讲内容,将历史细节、科学原理与互动设计有机融合,力求以最生动、最易懂的方式将知识和精神传递给受众,为这场“精神之旅”与“科学之旅”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溯峥嵘岁月:讲述“两弹一星”背后的家国情怀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镌刻在戈壁滩上的誓言,通过宣讲团的讲述,成为无数中小学生心中鲜活的印记。
宣讲员段晨蔚进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历史讲解
宣讲员段晨蔚总以一曲古筝《东方红》开启宣讲,琴弦拨动间,孩子们的目光便被带回1970年卫星上天的激动时刻。随后播放的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黑白影像,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当时戈壁滩上的科研人员,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苦咸水,但他们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奇迹。”段晨蔚动情的讲述,让现场许多孩子红了眼眶。
郭永怀、王淦昌等科学家的事迹,是宣讲中最动人的篇章。李金凤在桂花湾社区讲郭永怀先生事迹时,特意放慢语速:“飞机失事时的紧急时刻,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了装有绝密科研资料的文件包。”讲到这里,她看到台下一个小女孩悄悄抹眼泪。课后,孩子说:“郭爷爷用生命保护国家的秘密,我也要像他一样爱祖国。”而覃思湘在排市镇初级中学讲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时,特意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他原本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却从此改名‘王京’,在戈壁滩上17年不与家人联系,连女儿都认不出他。”一位初中生在笔记本上写道:“我以前只知道科学家很伟大,现在明白了伟大背后的牺牲。”
宣讲员陈锦添讲解北山万年级工程的故事
北山万年级工程的故事,则让孩子们看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延续。陈锦添在排市镇中心完全小学,将北山戈壁上的胡杨比作坚守的科研人员:“他们在那里建‘地下长城’,要把核废料安全埋在地下数百米,为子孙后代守住安全。他们说‘我们多挖一米,国家就多一分安全’。”孩子们听完,自发画了“胡杨与科学家”的图画,稚嫩的笔触里,藏着对坚守的理解。
宣讲员们常说,每次讲述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吴婵敏感慨:“当孩子们睁大眼睛问‘他们不觉得苦吗’,我就知道,‘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种子已经埋下。”
聚焦科技前沿:展现中国核能的硬核实力与全球担当
从“两弹一星”的惊天突破到“华龙一号”的全球瞩目,中国核能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宣讲团展现“强核底气”的核心内容。团队成员通过对比分析、案例解读,让中小学生读懂“科技自立自强”的深意。
宣讲员姚雨晴为九年级学生介绍“华龙一号”的重要创新成果
“三个30年,中国核工业走出了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路。”金萧宇在大冶湖学校和浠水县华桂中学,用时间轴清晰展现这段历程。姚雨晴在排市镇明德小学讲“华龙一号”时,带着孩子们数“十大创新成果”:“177组燃料组件堆芯,在增加发电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运行的安全裕量;能动与非能动结合的安全设计,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她拿出一张世界核电分布图:“以前国外说‘中国造不出自己的核电站’,现在我们的技术走向世界,这就是‘自力更生、勇于登攀’的力量。”
“2025年,我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再次刷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在阳新县排市镇中心完全小学的宣讲现场,谭琳焯用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瞬间点燃了全场热情。“这就像在地球上建造了一个小太阳,如果未来能够实现商用,人类将获得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谭琳焯解释道。五年级的小张同学兴奋地说:“原来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也这么厉害!”
宣讲员李军讲到2024年我国核电占比达4.73%时,特意画了一张能源饼图:“这意味着每年能减少数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了上亿棵树。”他看到孩子们在笔记本上写下“核能=绿色能源”,欣慰地说:“让他们从小知道,科技不仅要强大,还要守护地球。”
在宣讲中,屠董婷既生动阐释“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及重大工程精神,也清晰向孩子们展现这些精神为中国核能锻造硬核实力提供了不竭动力,而中国核能在全球能源领域的担当与贡献,正是这些精神在实践中绽放的时代光彩!
普及科学知识:让核能从“神秘”走向“可知”
“核能像会发光的能量球吗?”“核电站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吗?”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宣讲团用趣味实验、互动游戏,把抽象的核能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宣讲员王宇欣指导学生进行“恐怖箱”小游戏
核辐射是科普的重点,也是难点。王宇欣在多个社区和学校,都用“能量粒子的旅行”作比喻:“辐射就是很小的粒子在跑,阳光、土壤里都有,就像空气一样普遍。”在浠水县华桂中学,她展示辐射防护“三板斧”:“离得远一点、挡一下、时间短一点,就像躲太阳用遮阳伞一样。”
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在互动实验中变得清晰。郭堃炜在黄石市警娃驿站设计了“核裂变模拟实验”:孩子们用小球撞击多米诺骨牌,看“能量如何传递”。“每一个小球倒下,就像一个原子分裂,释放的能量能推动下一个,这就是核裂变,但核电站会用‘控制棒’像刹车一样控制速度,不会像原子弹那样‘一脚油门到底’。”孩子们边玩边喊:“我学会控制核能啦!”杨长艺则用动画演示压水堆:“核燃料加热水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就像烧开水驱动玩具车,只是‘燃料’更厉害。”
核技术的“隐形应用”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张琬婷在排市镇明德小学讲安检技术:“火车站的安检机,就是用少量射线看包裹里有没有危险物品,大大提高效率。”杨银涛在浠水县兰溪方铺小学举了更多例子:“医院用核技术治疗癌症,食品用辐射保鲜,连烟雾报警器里都有小小的放射源。”当他问“谁用过核技术产品”,几乎所有孩子都举起了手——他们不知道,每天接触的世界里,藏着这么多核能的“小秘密”。
任锐在宣讲中让孩子们当“核电站建筑师”:“要考虑什么?”“要有围墙!”“要离城市远一点!”“要有冷却的水!”孩子们七嘴八舌,他再展示真实核电站的设计:“你们说的都对,还要有应急电源、多重防护门,比你们想的更安全。”
湖北师范大学星“核”追梦宣讲团用近一个月时间,把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一组组冰冷的数据、一项项尖端技术,翻译成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青春故事。故事讲完,但回响才刚刚开始——在更多孩子心里,那颗名叫“报国”的星星,已被悄悄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