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展 | 危化储链实践队: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物资储备优化研究

发布者:化学化工学院发布时间:2025-08-14浏览次数:122

化工产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在其生产、储存、运输、废弃处置等环节存在较高风险。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消息,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期,既具有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有利条件,也面临新旧风险叠加的严峻挑战。我院危化储链实践队怀揣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愿景,通过文献调研并设计专项问卷,旨在精准识别问题,为构建科学完备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供一手数据与创新思路。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等特性,其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强、扩散速度快、危害范围广、处置难度大等特点,不仅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对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构成严峻挑战。近年来,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风险隐患逐渐凸显,各类事故时有发生,对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和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急物资作为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中的关键支撑,其储备的合理性、充足性和调配效率直接关系到救援行动的成败。然而,当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储备品类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储备量把控失衡、跨区域调配机制不畅、管理维护不到位等。

危化储链实践队的14位同学利用暑假时间齐心协力,怀揣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共同合作,在江涛博士的指导下首先通过查阅研读相关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典型案例等相关文献共计105份,为调研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参考,从而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问卷。接着以线上问卷、线下访谈两种方式,对不同群体进行了采访和调查和收集数据。经过全体实践队员的共同努力,共收集到4070份有效问卷和56份访谈记录。

    

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在系统性、规范性和效能发挥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储备基础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物资储备覆盖存在显著不均衡性。数据显示,仅58.8%的受访者单位已配备应急物资储备库,29.09%的单位尚未建立储备设施,更有12.11%的受访者对应急储备库的配置情况表示不清楚,反映出储备体系普及程度有限且管理透明度亟待提升。其次,储备量与实际需求存在明显缺口——仅20%的受访者认为现有储备量完全足够,近30%的受访者明确反馈储备量不足或严重不足,供需匹配度有待优化。二是储备优先级配置趋同,综合保障效能受限。在物资储备优先级方面,受访者共识集中体现为“生命优先”与“源头控制”原则:医疗救护物资(如解毒剂、急救包)占比居首,泄漏控制设备与个人防护装备紧随其后,二者共同构成核心储备类别;而通讯设备及疏散安置物资的配置比例相对较低,关注人群均未达总受访者的两成。进一步细分品类优先级可见,医疗救护物资与泄漏控制设备获得最高重视度,但疏散安置物资与通讯设备的低关注度则可能制约救援行动的综合效能,凸显储备结构优化的紧迫性。三是体系优化制约因素多元,关键环节亟待突破。

调研揭示影响应急物资储备效能提升的核心制约因素集中于三方面:其一,专业化水平不足——受访者群体中化学教师及研究人员占30%、化工企业从业人员占24.5%,但仅24.86%的人员对不同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非常清楚”,近30%的人员表示不清楚相关处置流程,反映出现有培训体系与实战需求存在差距。其二,协同机制不完善——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危化品企业应承担专业物资自筹主体责任,部分受访者强调第三方物流企业动态仓储的关键作用,但当前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尚未健全,导致资源分散与重复储备现象并存。其三,技术支撑能力薄弱,智能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普及度不足,显著制约了储备效率的现代化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受访者和实践队成员也给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完善储备标准与动态管理体系。建立“风险等级—物资需求”匹配模型,以辖区内危化品种类、数量及历史事故数据为基础,科学测算储备量;参考“应急响应时间内物资消耗速率”,制定差异化储备标准。推行“实物储备+协议储备”混合模式,对常用物资进行实物储备,对专用、低频物资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实现动态补充;建立物联网实时监控系统,对物资库存、有效期、状态进行全生命周期追溯,定期开展轮换处置,确保物资随时可用。二是强化协同储备与跨域调配机制。明确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的权责,政府负责统筹规划与标准制定,企业承担专业物资自筹储备责任,科研机构加强新型物资研发;建立跨区域互助调配协议,绘制“应急物资共享地图”,打破部门与区域壁垒。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快速配送网络,确保事故发生后物资1小时内送达核心区域。三是推动品类优化与科技赋能。针对区域主导危化品的理化性质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优化物资品类结构,平衡通用性与专用性,重点补充泄漏控制、医疗救护等高频需求物资;关注应急处置技术迭代,及时引入新型封堵设备、智能监测仪器等装备。开发应急物资手机APP,实时显示储备点位置、物资种类及数量,提高公众知晓率与使用便捷性。四是加强公众参与与能力建设。畅通公众反馈渠道,鼓励群众上报过期或缺失物资、参与储备调研;开展应急物资使用培训与演练,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储备点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检验物资实用性与调配效率,确保“储得好、调得出、用得上”。

此次社会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危险化学品应急物资储备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危化储链实践队将整理调研数据形成详细报告,为优化储备体系建言献策。


© CopyRight 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黄石市磁湖路11号 电话:0714-6515602 邮编:4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