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双减”政策落地后,县域中小学课后服务成为推动教育公平、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县域中小学课后服务是“双减”落地的关键环节,既关乎教育公平,又影响学生成长质量。然而,受区域经济差异、资源配置格局等制约,县域课后服务推进存在诸多现实课题。为精准把握现状、破解发展难题,我院筑梦远航实践队从7月15日起在各自家乡城乡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县域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现状与优化路径开展实践调研。
“双减”政策是国家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实施的重要教育改革措施。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功能。县域中小学由于地域、资源等限制,课后服务的开展面临诸多挑战。为了解当前县域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开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我院筑梦远航实践队从7月15日起在各自家乡城乡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县域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现状与优化路径开展实践调研。
调研以县域小学、初中为研究对象,团队先梳理“双减”政策文件、教育理论成果,构建调研理论框架;设计涵盖学生需求、课程设置、师资保障、家校协作等维度的问卷,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分别采集数据;同时实地走访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现场,与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深度交流。经努力,回收有效问卷5517份、访谈记录53份,为剖析县域课后服务“真问题”、探寻“优路径”积累一手素材。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课后服务的参与率较高,82.34%的学生表示愿意每天参加课后服务。在课后服务内容方面,作业辅导(51.93%)、兴趣班(47.51%)和阅读(46.41%)是学生参与的主要活动。这表明课后服务在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和培养兴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反映课后服务时长过长或感到疲劳,平均分为3.25(满分5分),说明课后服务的时长安排仍需优化。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效果评价总体较为正面。在“课后服务有更好的帮助你完成作业或提升成绩”这一问题上,平均分为3.82分,66.46%的学生认为课后服务对学习有积极影响。同时,在“课后服务活动有培养你的兴趣爱好”这一问题上,平均分为3.8分,64.47%的学生表示认同。这表明课后服务在学业支持和兴趣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间。
家长群体对“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推行普遍认可,超60%家长表示,课后服务缓解了“接送难”“作业辅导难”问题,让孩子有了更规范的课后学习环境。服务内容上,作业辅导、自主学习与阅读是主流,家长认可其对学业的辅助作用;同时,近七成家长认为学校通过课后服务培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服务保障方面,家长评价呈积极态势:92.52%的家长肯定教师服务态度良好,91.87%的家长认可学校提供了安全场所与良好环境,超六成认为设施设备能满足基本需求。此外,超半数学校有志愿者或家长参与服务,近六成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总体而言,家长对课后服务基础成效认可,更期待在师资配置、课程丰富度及家校互动上实现突破。
“双减”政策推进中,县域中小学教师是课后服务的核心执行者。调研显示,教师对课后服务的参与积极性较高,超八成教师主动投身其中,且近七成教师表示对“双减”及课后服务相关政策有清晰了解,为服务开展奠定认知基础。在制度建设上,93.79%学校已建立课后服务规章制度及考核标准,保障服务有序推进。关于服务保障,教师反馈呈分化态势:近九成认为课后服务次数设置合理,教师人员配置充足,超二成反映工作量偏高,长期高强度工作易致疲劳。在补贴方面,72.81%教师认为当前补贴标准基本合理,但仍有27.19%期待进一步优化,以更好体现劳动价值。总体来看,教师群体以积极态度支撑课后服务运转,制度框架初步成型,但在人员配置、工作量平衡及补贴精细化上仍需完善,为教师减负赋能,才能更可持续地推动课后服务提质。
为优化县域中小学课后服务,需从多维度协同发力:一是丰富活动内容,平衡“学业”与“兴趣”,结合学生需求,增加科学实验、户外运动、艺术创作等实践性活动,减少单纯的作业辅导时间;针对不同学段设计差异化内容。同时,可联合县域内科技馆、文化馆等机构,开发“校外实践包”,定期组织研学活动,拓展服务场景。二是优化时长设计,兼顾“托管”与“负荷”,推行“弹性时长”制度,针对初中、高中学生,可适当缩短单次服务时长,增加每周服务频次,平衡学业压力与参与体验。三是加强家校沟通,定期收集家长意见,鼓励家长和志愿者参与,形成共育合力;四是完善教师支持机制,合理补贴并加强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积极性;五是改善设施设备,加大资源投入,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通过多措并举,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