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展 | 水脉微痕实践队:新兴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隐秘踪迹与认知盲区

发布者:化学化工学院发布时间:2025-08-18浏览次数:347

随着工业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污染物的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新兴污染物正成为水环境的新威胁。这类物质包括个人护理产品、全氟和多氟化合物、新型溴化阻燃剂、微塑料和工程纳米材料等,具有低浓度、高毒性和难降解的特点,常规水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去除。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癌症、生殖障碍和抗生素耐药性等重大健康风险。  然而,公众对这类污染物的认知却极为有限。为了深入了解水环境中新兴污染物的赋存与公众认知现状,我院水脉微痕实践队踏上了调研之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水环境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新兴污染物由于其隐蔽性、复杂性和潜在危害性,成为当前水环境治理的难点和重点。了解新兴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赋存状况以及公众对其的认知程度,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水环境治理策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背景,我院水脉微痕实践队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实践,旨在全面剖析当前水环境中新兴污染物赋存与公众认知的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水脉微痕实践队由11名学生和1名指导老师组成。实践队首先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学术论文等,为调研提供理论支撑和背景参考,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调研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公众对新兴污染物的基本认知、环境与健康风险的认知、相关信息的获取渠道与科普需求、新兴污染物污染的防治态度与行为等多个维度。经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共收集到2610份有效问卷,涵盖了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以及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群,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此同时,实践队还面向大众进行了访谈,收集到了112份访谈记录,与问卷调查相互补充。同时结合实际采用定向检测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采集的磁湖水样进行COD、氨氮、总磷、重金属和代表性有机污染物等指标进行检测,以加深队员对水质指标的理解。

    

调研发现,在判断水质好坏时,受访者主要依赖感官指标:64.12%的人关注透明度(如是否浑浊),62.47%关注气味(如有无异味),53.17%关注颜色(如是否清澈、有无异色),49.67%关注口感。仅有31.43%的受访者会参考相关检测报告,1.46%表示不清楚如何判断。这表明公众对水质的评价更多基于直观感受,而非科学数据。这种依赖感官的现象可能与检测报告获取难度较大或公众对科学指标的信任度不足有关。

公众对新兴污染物的认知呈现“高关注、低了解”的特点。虽然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听说过这类污染物,但能准确识别具体类型的人不足一成。值得注意的是,相当比例的受访者将传统污染物误认为新兴污染物,反映出概念认知的模糊性。在分布范围认知上,观点较为分散,显示出信息传播的不一致性。这种认知状况可能导致公众对实际风险的误判,既可能低估某些危害,也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担忧。近八成受访者对新兴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表示担忧,其中免疫力下降和内分泌干扰是最受关注的潜在影响。这种担忧转化为对政策支持的高度期待,超过七成受访者支持将新兴污染物指标纳入饮用水标准。在具体行动方面,公众表现出积极但不激进的参与意愿,多数人愿意采取环保行动但支付意愿相对保守。这种态度特征提示政策设计需要考虑可行性和渐进性。

对于是否加强新兴污染物的科普宣传,七成的公众认为很有必要。在公众心中,当前的科普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认为应该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比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科普动画、“水环境新污染物”虚拟仿真实验等。传播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语言表达不够生动形象、内容专业性过强不够通俗易懂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参与过水环境中新兴污染物相关科普活动的公众表示,通过参与该活动,增强了对水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提高了对新兴污染物的认知水平,也激发了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责任感。这些数据为如何提升公众对水环境中新兴污染物的认知程度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建议采取多维度措施提升新兴污染物治理效能。在科普宣传方面,应开展精准化、生活化的教育活动,重点厘清新兴污染物的概念边界和实际风险,采用可视化方式通过全媒体渠道传播,特别关注不同人群的信息获取特点。同时要完善水质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便捷的查询平台和社区公示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督增强公信力,帮助公众跨越专业理解障碍。政策层面建议采取渐进式改革,优先将风险明确的新兴污染物纳入监管体系,配套相应技术规范和激励措施,平衡风险管控与社会成本。在公众参与方面,需设计社区回收点、环保产品推荐等低门槛参与机制,融入公民科学理念开展环境监测,培育环保社会组织搭建沟通平台,通过激励措施将公众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些措施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多方协同,共同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新兴污染物治理体系,在提升环境治理效能的同时增强公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 CopyRight 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黄石市磁湖路11号 电话:0714-6515602 邮编:4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