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展 | 星“核”追梦宣讲团:新时代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调研

发布者:化学化工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0浏览次数:325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是“中华腾飞世界”的最好写照,它所创造的伟大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强国梦”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对于激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知现状、情感认同与实践转化情况,分析影响认知水平的关键因素,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提供现实依据与改进方向。


我院星“核”追梦宣讲团在前期自学、集体备课和宣讲的基础上,自8月3日起,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调研方式,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问卷内容围绕“两弹一星”精神的认知程度、了解渠道、情感共鸣、现实意义感知以及教育方式偏好等方面设计,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与开放题,兼顾定量分析与定性理解。经过全体宣讲团成员的共同努力,共收集到有效问卷4509份,其中为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调研对象男女比例相当,涵盖大一至研究生各个年龄阶段,其中,理工类、人文社科类、医学类、艺体类等不同专业类别均有涵盖,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和群众各有一定占比。

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两弹一星”这一历史成就有所耳闻,能够大致说出其所指内容,并知晓其诞生于上世纪中叶的特定历史背景。然而,能够准确阐述具体所指、清楚研制时间或列举多位核心科学家的学生比例相对有限,部分学生仅停留在模糊印象层面,甚至存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的认知多为浅层记忆,缺乏系统性、深入性的知识建构。在精神内涵的理解上,多数学生能识别出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核心关键词,但对“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等更具时代特征与战略意义的维度认知相对薄弱,反映出对精神整体图景的把握尚不完整。

尽管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情感认同整体积极。多数受访者认为该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国防建设与科技创新领域被广泛视为现实价值突出。爱国主义情怀与艰苦奋斗精神是最能引发共鸣的两个方面,显示出青年一代对家国责任与拼搏意志的内在认同。然而,在实际行动层面,这种情感认同尚未充分转化为日常学习与科研中的自觉激励。当面对困难时,仅有部分学生会主动联想到老一辈科学家迎难而上的事迹并以此自勉,更多人虽认可其价值,但在现实情境中较少建立精神连接,表明从“知”到“行”的转化机制有待加强。

大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途径较为多样,媒体宣传、校园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三大主要渠道。影视作品在增强感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少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片加深了理解,但也有观点认为部分作品偏重娱乐性,削弱了教育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实地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沉浸式体验方式被普遍认为更具感染力,凸显了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与此同时,学生普遍反映当前宣传教育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导致部分宣传流于表面,难以真正打动人心。此外,思政课程虽普遍涉及相关内容,但讲授深度不足、案例更新滞后等现象仍较突出,影响了教育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我国当前在航天、核能等领域的科技成就普遍保持关注,多数人能够将“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的“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在精神内核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体现了科技报国传统的延续与发展。这说明青年一代具备将历史精神与当代实践相贯通的认知能力。在教育方式偏好上,学生更倾向于参与主题班会、实地参观、专题讲座等互动性强、体验感高的活动,而非被动接受单向灌输。他们期待教育内容更具时代感、传播形式更贴近青年话语体系,强调真实故事、人物细节与情感共鸣,反映出对“有温度、有深度”教育模式的迫切需求。

为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知深度与实践转化,应多措并举、协同推进。高校需深化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通过系统化、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增强理论讲授的深度与情感温度,避免内容空泛与浅层化;同时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短视频、动漫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提升传播的吸引力与互动性;在价值引导方面,应注重将精神内涵融入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等育人环节,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抉择时自觉汲取前辈智慧,推动从“知”与“情”向“行”的有效转化,并通过梳理“两弹一星”精神与载人航天、探月等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在联系,构建贯通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谱系;此外,还需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整合纪念馆、科研机构等资源,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氛围。


© CopyRight 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黄石市磁湖路11号 电话:0714-6515602 邮编:435002